教育资讯>教育新闻>浏览文章

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什么? | 特别关注

0人浏览0评论

记得有位记者问科技学者凯文·凯利(Kevin Kelly),“你觉得技术给教育带来了什么?”凯文·凯利沉默了一会儿,简洁地说道:“改变的精神。”


微信图片_20180604234258.jpg


我们常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对教育来说,发现和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既是自我终身发展的需求,也是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实际上,当今的班级授课制以及学校教育体系都是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教育体系。这种教育体系采用一种流程化、线性、大规模地培养人才的方式,满足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建设的需求,满足了需要大量拥有专业技能水平的工人投入生产线、进行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需求,同样遵循着当时的技术趋势。

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工业革命初期,亨利·福特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每次只需要一双手,来的却是一个人。”因而,长期关注教育改革的罗宾森(Ken Robinson)在他的书中写道,“虽然我们正在做很多改变,但是现在的教育体系还是过多地延续了工业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这导致我们依旧非常迷恋线性的成长故事。不同国家有不同描述的版本,但是大致如此。一个人,需要好好读书,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然后考取一个好成绩,上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得到一个好的工作,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个线性的故事非常容易让人们忘记教育的目的,而只关注帮助学生们顺利到达下一站。匹配这个线性故事的背后就是另外一条主流的线性教育系统框架,几乎所有国家都是如此。



这种趋势导致了这样一种结论:大学开始于幼儿园!甚至很多人觉得这是正确的。这当然是错误的,幼儿园开始于幼儿园!大学开始于大学。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历程,并非为了合格进阶到下一个阶段。人生是丰满的,而不是被切割开来的台阶,我们不是需要被加工的标准零件的组装,我们是充满生命的有机体。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工业革命带来了现有的教育线性故事,那么新的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是否正在导致新的教育趋势呢?我们又能为新的转变做些什么呢?

我们试着回答技术给教育真正带来了什么,就需要先停下来认识技术本身的趋势,如今的技术发展还是线性的趋势吗?毋庸置疑,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十几年前的电脑与互联网浪潮,近几年的智能手机都是时代变迁的浪潮。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说:“如果说美国是车轮上的国家,那么今天的中国已然是一个互联网上的国家,或者说是一个手机上的国家。”要知道,2007年的时候标志着第一代智能手机的iPhone1才正式发布。短短10年的时间,智能手机甚至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离不开它。

这就是技术的趋势,无论我们提前预见还是不肯接受,趋势总会带来。早在1965年,英特尔(Intel)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就提出了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的大致意思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换言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这就是技术的内在趋势。后来,摩尔定律被用于预测技术趋势的观察方式广泛迁移应用。

计算机运算能力同样遵循着摩尔定律的预测发展,2020年计算机将超过单个人类大脑综合运算能力,而到2045年将超过全人类大脑运算能力总和(图1)。

微信图片_20180605004832.jpg

图1  20世纪和21世纪计算能力的指数级增长


不仅计算速度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同样也是如此。在不远的未来,每一个事物都连接到网络上将成为事实。

把握非线性的技术的趋势重要吗?当然重要,这是我们对于这个时代未来发展的宏观理解。图2是1899年外国人拍摄的清朝八旗子弟练习射箭的情形,这些子弟兵并不知道,十几年后弓箭会完全退出军事舞台。通过学习射箭奠定一生关键技能的意图在趋势面前变得毫无意义,可以从这门技艺中迁移出来的技能也极其有限。

微信图片_20180605004901.jpg

图2  清朝时期的弓箭手

有一门一定时间内不被时代所抛弃的技艺,自然是极其重要的。技术的趋势并不难以预测,而是非常明显。当我们去学习,去拥抱变化的时候,我们就有新的机会,就开始有新的人生目标。我们自然而然地要调整教育的目标匹配技术的趋势,培养能够胜任21世纪挑战的人才。

 

然而,有意思的是技术虽然有趋势,却没有目标。你可能会觉得技术怎么会没有目标呢?人工智能阿尔法狗(AlphaGo)的目标不就是下棋取得胜利吗?这并非技术自己产生的目标,而是人类给予人工智能(算法与数据系统)设定的目标。人还需要不断地给予人工智能新的目标,这是趋势所不能决定的,也是人的重要价值所在。

微信图片_20180605004941.jpg

图3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疯狂的马斯克(图3),恐怕电动汽车特斯拉还远没有那么快生产出来,可回收火箭系统SpaceX(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还没有突破,人类离移民火星还非常非常遥远。可是,有了这样的目标之后,似乎我们离跨星球生物要近了许多。


技术有其趋势,我们可以到各行各业去洞察;而技术的趋势本身却并没有目标,需要我们去制定。人的内在也是一种趋势,可是我们同样有能力,用梦想与目标去重新定义与设计。技术给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要学习新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确定性。教育需要培养人们重新设定目标的能力。

技术已经为转变铺垫,那个线性故事的结局也正在变化。大量上了好大学取得好成绩的学生并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失业了。这是一个全球现象。是的,新的趋势正在产生,不过它急需更强有力的创新。就像工业产生污染,大到停不下来的时候,产生雾霾一样;教育的“雾霾”同样不轻。就像我们需要找到新的产能方式一样,这样的产能方式并非那么容易发现,教育也需要更进一步发掘人的潜能。

 

线性故事的过失很容易让我们反思整个链条的每一个环节,甚至容易出现逐一推诿责任。大学说中小学抹杀兴趣和学习动力;中小学说大学课程脱离社会需求,培养不出合格人才。这样相互责怪意义不大,需要重塑的是整个结构。



我们的教育体系需要重塑另一个故事。那是一个关于每一个人能够通过教育学习不断寻找自己的兴趣与热情,发展自己的潜能与创造力的故事。而这些兴趣与热情不被冷眼看待,不被区分主课与次课,不被偏见看成需要与不需要。每一个人能够找到更多的支持与发展路径去实现自己的热爱。要知道,如今的技术发展趋势何尝不是如此,每一个时刻都有可能出现不可预测性的拐点,一旦进入摩尔定律的后半段,崛起何其迅猛。

 

去做你感兴趣的事情,3个小时就像5分钟一样一下子就过去。去专注你喜欢的事情,遇到困难与瓶颈努力克服,你才会真正拥有学习方法和逐步产生该领域的创造力。这也将重塑我们的诸多学习理论。我们一直相信,投入的时间和学习的产出是一种线性的正比关系。然而,如今我们更多地发现,背后并非如此。

 

试想亨利·福特来到这样一个崭新的时期,或许会说:“每次需要一个人,来的却是一双手。”这不是一个线性的故事,不是为了达到下一个阶段而完成这个阶段;这是一个关于每一个人都去认识自己,寻得优势,发展自我的非线性故事。


关键字:
网友评论
 
热门文章